中新社北京5月10日電 題:幸公傑:一個外籍華人銀行家的中國故事
  中新社記者 楊凱淇
  “個人的時間表和公司、市場的時間表合一,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我有幸在過去三十多年裡,都在這條線上。”加拿大籍華人、蒙特利爾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幸公傑(RogerHeng)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在日前舉行的北京市僑務工作會議上,幸公傑被授予首屆北京市華僑華人“京華獎”。他對記者坦言,正是由於對中國的發展有了相對正確的預見,所以每一步都不緩不急,與市場趨向一致,把資源用到對的地方,自然就站在了成功的門口。
  儘管幸公傑兩歲多就隨家人遠赴海外,但他對中國的關註卻是與生俱來的。他告訴記者,小時候就經常聽大人說起中國的事情,1960年之後,他每年都要回到中國兩次,因此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瞭解得十分完整,這為他到中國工作提供了極大幫助。
  說起幸公傑的在華從業經歷,不得不說其人生中兩次戲劇性的三年零一天。
  1978年,幸公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美國銀行香港分行專門負責中國的業務。這段經歷讓他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想法——去北京。於是,在第一家銀行工作了三年零一天之後,他來到北京,成為一家加拿大銀行駐中國的首席代表。
  1984年,幸公傑回到加拿大,負責銀行在亞洲地區及中國的業務。或許是巧合,又一個三年零一天過去後,幸公傑再次回到北京,成為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的首席代表,並由此扎根北京。
  這段三十餘年的緣分讓幸公傑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也使得他成為在中國任期最長的外國銀行家之一。
  回望這段歷程,幸公傑用獨到的眼光劃分出四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摸著石頭過河”的試探性開放階段,90年代是外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試探階段,2000年開始是外商的戰略性投資階段,2010年以後是中國發展的最好時期,同時也需要各方加大對風險的預見。
  “我所看到的都是差距。”幸公傑說,在他腦海裡經常會有一幅差距圖,能夠看到中國在這幅圖表中的位置,某些方面是在高位,某些方面則是在低位,由此得出的很多觀點他都會毫無保留地告訴各界。也正因如此,他還擔任了很多社會職務,為北京市乃至中國的發展出謀劃策。
  成為“京華獎”的獲獎人,幸公傑表示,這是對他多年在華經歷的高度認可,這對他而言很重要,也激勵著自己不能停下來,繼續為心中的“第四個時期”作出應有貢獻。
  “事實證明,這麼多年我選擇在北京沒有錯。”在幸公傑看來,北京是最令人興奮的中心點。“希望通過分享我的經歷,能讓海外華僑華人對中國更有信心,因為我就是一個‘活樣板’。”(完)  (原標題:幸公傑:一個外籍華人銀行家的中國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c50ocuxb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